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主動去意識自己的行為,進而了解自己,探索自己。
我很愛寫,因為寫的時候就是我思考的時候。當我整理我的思緒,搞懂一些事情的時候,那種自我提升、進步的感覺是非常愉悅的。
當有一堆想法的時候,我喜歡寫出來,當我寫出來我才發現這是零碎且混亂的。 我的大腦是如此有趣,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,但下一刻想的事情卻可能是此時此刻想也想不到的。 此時我可以利用筆記,它就像是我擴充的記憶體,我可以把所有想法載入,這樣我就可以同時看到這些想法。 更有趣的是,這時我就可以用第三者的視角來看自己腦中的想法。 我可以看到這些想法或許很有趣,或許是亂的無組織的,也可能根本是錯誤的。 然後我就可以跟自己對話,問自己問題,重新去組織,調整這些想法,產生新的想法。
這種作法也適用於學習,當學習之後,我也喜歡寫出我的心得。 這過程中,我得思考要怎麼寫出來,故得先理一理我的思緒,伴隨修改的過程中,逐漸理出比較清晰的概念。
由上述得出的結論是:寫作就是思考的一種方式。 之前寫過的 這篇文章 也有提到,“學、思、做"是一個正循環,且同等重要。 那喜歡閱讀(學),寫作(思)以及動手創作(做)的我,不就正好符合這個循環嘛!
曾經在做專案A 的時候跑去做專案B,然後專案C,專案D。每一樣都做得有點樣子,但都沒有做完。
分心的原因有很多
我知道沒做完 = 沒做,這是我得克服的缺點。我相信意識到就可以想辦法克服。 所以我會繼續一一把專案做完,並且學習專注。
以傳統的眼光來看,我是有點叛逆,畢竟我不會對父母師長的話百依百順。
與其說是叛逆,不如說是獨立思考吧。
其實沒有誰說得準,只有結果可以說話。因為沒有人能回到過去,重新走另一條路來實驗到底哪一條路更好,所以人生的選擇大多數沒有答案。既然選擇了,只需要盡力去做即可,不管結果覺得好壞,都要相信一切都已是最好的安排。
今天要幹嘛今天再決定,說白了是沒有意識的過生活。
我不是很喜歡這樣的自己,所以一直嘗試管理自己,進行規劃,給予自己目標,試圖讓自己在軌道上前進。
我也不曉得對或不對,還得對我自己多多實驗,找出適合我的方式。
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沒有我做不到的事情,只要花時間去嘗試,所有事情我都可以學會。
這種心態固然很好,然而最近我也了解到,有些事情是我做得到,但是再努力都沒辦法做得比某些人好,這個叫作天賦。有時選擇是比努力更重要的,發揮自己的天賦,或許比努力彌補自己的短處來的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