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hugo series.

This article tells about why I deciede to write hugo series.


緣起

寫 blog 紀錄並分享所學這個種子已經埋在心裡許久,其實也做過許多嘗試,然而最終都因為我搞錯這件事的"第一性原理"而放棄。

某天在火車上划手機,看到了 Hahow 的這堂課 古君葳 - Github 免費架站術!輕鬆打造個人品牌 ,我看完介紹,二話不說就立刻購買開始上課。

這不正是我需要的嗎? 既簡單又彈性。

  • 夠簡單,不用學習一堆網頁技術就能產出自己的網頁,光是這點就值得我投入 (因為重點是開始寫以及開始分享呀!)
    • 用 Markdown、Github 以及 Git
      • 任何人使用任何工具都可以馬上開始撰寫內容。
      • 夠工程師,夠快速,純文字就能產生有點樣子的網頁。
      • Markdown 搭配 Git,可說是完全掌控了自己的 source 原始檔案,無須被 CMS 平台綁架,備份、版本控管甚至遷移都超級方便。
      • Github 還提供完全免費的架站空間阿,完美。
  • 夠彈性,因此我認為 HUGO 適合絕大多數工程師(當然也不局限工程師):
    1. 只是想寫部落格的人,只需要套用別人的版型,簡單學一下 Markdown 語法,知道怎麼把內容上傳到 Github 平台即可。
    2. 一般工程師,尤其是軟體工程師,除了可以架設個人網站,還是用 Git、Markdown 等軟體工程師必用工具來架設的,超級簡單又方便,最適合不過了。
    3. 如果走前後端網頁領域的工程師(或者不滿意別人的版型),也可以透過 HTML/CSS/Javascript 等技術,進一步客製化修改自己想要的版型(我就是喜歡自己設計)。
    4. 如果是對網站產生工具有興趣的話,HUGO 也是開源的工具哦,可以學習 GO 語言,去探究如此快速生成網頁的架構是如何設計的!

很開心現在透過網路課程學習課程是如此的方便。也特別感謝古古老師 開的這門課程,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。內容不深且手把手教學,很好的介紹並帶領大家體驗 HUGO 這個架站神器。

用 HUGO 架的網站,寫 HUGO 系列文章

既然使用了 HUGO 架站,也覺得蠻好用的,那就想要跟大家分享囉,有點 Meta-Hugo 的味道。

本系列文章分為以下章節:

  • 初階概念篇,是寫給想要有自己的 blog,想立即寫文章分享的人。
  • 進階概念篇,主要是寫給想自己動手客製化自己網站版型的人,這類的使用者需要有一點網頁前端技術的概念。
  • 巨人的肩膀篇,如果除了有文章內容產出、好看的排版之後還想要更多進階功能,那就來試試超棒的第三方服務,站在巨人肩膀上吧。

初階概念篇

  • Hugo 架站,立刻發表文章: 從安裝,撰寫第一篇文章,到發布內容。
    • 下載 Hugo
    • 選主題
    • 用 Markdown 寫文章
    • 本機測試
    • 上傳到 Github,遠端測試
  • Hugo 核心概念,檔案在幹嘛: 架構,目錄階層
    • Markdown
    • config file、front matter
    • 文章分類
    • HUGO 的 2 種 page 頁面,list & single

進階概念篇

  • Hugo 的 layout 系統: Hugo 如何找到適合的 template 來渲染內容
  • Hugo template 語法: 如何動態產生網頁內容。
  • Functions & Methods API: 好用的工具讓你事半功倍。
  • Hugo variables: 使用者資料如何儲存,Hugo 如何跟這些資料建立連結,最後在 Hugo template 中使用資料。

過去我犯的錯誤

那就是沒搞懂第一性原理

過去的我,搞錯重點了,我誤把"架設網站"當作重點,我想架設一個超級多功能、超級美的網站,顯然這不是我的初衷,只是完美主義的心態在作祟罷了。 搞錯重點的我學習許多前後端技術,並天真的打算從 0 到 1 雕刻出 blog,才要開始寫 blog。這導致我花了許多時間學了許多技術,但最終 blog 沒寫到就半途而廢了。 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搞錯重點了,大量學習枯燥的技術,卻沒有一點有意義的產出,果不其然我失去動力了,我在做出 blog 前放棄寫 blog 了。

原來,分享才是我想寫 blog 的第一性原理,我想分享,想幫助到別人,才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。至於是透過什麼媒介,哪怕在陽春的 blog,都不是重點。 開始分享就對了,分享就是利他主義,利人利己,何樂不為。希望我的學習經驗分享可以幫到人,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很好。所謂教學相長,幫助到別人的同時也會回饋給自己。